张珺女士出席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以国际创新助健康未来
1月27日,由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全球健康產業創新中心(GHIC)主辦的首屆全球健康產業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辦。波士頓科學大中華區總裁張珺女士應邀出席,并發表了“國際視角下的醫療創新發展新格局”主題報告,與來自政產學研醫各界的創新領導者,分享全球創新趨勢,共話健康產業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張珺表示,過去七八年來波士頓科學與清華工研院、GHIC通力合作,加速推動醫療衛生領域創新人才的培養,為醫工轉化項目的孵化進行了一系列實質性的探索,未來波士頓科學還將繼續堅定地與雙方攜手,并同本土生態圈伙伴一起努力,為建設衛生健康共同體而奮斗。
作為一家以創新為根基的公司,張珺表示,波士頓科學一直遵循“有效創新”理念,不僅關注臨床需求,更注重對衛生經濟學和醫療系統的價值,站在社會和經濟價值的角度去思考醫療創新的意義,這也是波士頓科學“為生命創新”的內核。從全球健康產業發展創新的視角,有哪些新的趨勢正在涌現,張珺也總結分享了當前全球醫療器械行業正在經歷的五大變革:
首先是探索一站式方案,打造全病程管理。顧名思義,一站式方案就是指在一臺手術中完成多種治療操作,減少患者多次手術的時間和病痛,同時降低耗材使用。面對日益高發而沉重的房顫疾病負擔,波士頓科學已在一些醫院試點在房顫消融術中進行左心耳封堵手術,預防血栓脫落進入腦血管,達到既是治療又是預防的“雙保險”效果,實現“治療效果1+1>2,治療費用1+1<2”。
其次是著力創新,為醫療生態帶來價值。波士頓科學的“有效創新”觀念,與當前醫療生態倡導的價值醫療不謀而合,都是關注醫療系統的整體效率。比如,波士頓科學推出的房顫脈沖電場消融(PFA)技術,就是對傳統消融療法的革新,不僅使房顫消融的有效性得以提升,還將平均消融時間大幅縮短至30分鐘左右,提高了導管室使用效率和醫院的運營效能,簡便的手術操作還有利于縮短醫生的學習曲線,助力房顫治療的普及。
第三是藥械跨界組合,推動療法創新。以波士頓科學的釔-90原發性肝癌療法為例,這項全球首款獲得FDA批準的放射性微球技術,能將釔-90放射性元素通過玻璃微球的載體,經過介入手術精準推注到目標肝癌組織。相較于傳統的放射性化療,這項創新技術不僅手術過程非常短,而且能做到精準治療,減少對正常肝組織和毗鄰器官的損傷,是藥械組合的典范。
第四是建立全球化視野,促進健康公平和可及。張珺表示,衛生健康是民生大計,醫療創新的真諦是為了普惠大眾,為全世界病患服務。為了更好地實現醫療健康公平,波士頓科學與醫療機構和政府合作,聚焦醫療資源覆蓋不全的群體,為他們提供平等獲得治療的機會。
最后是擁抱AI與數字創新,賦能全產業發展。張珺提出,數字化在醫療器械領域的應用場景有多個維度。比如波士頓科學的心衰診斷技術,通過植入設備讓醫生能更早預測到病人心衰的發生,提前進行風險管控。此外,波士頓科學與數據公司Truveta合作也是數字創新的范例,通過對2000多例肺栓塞病患的追蹤,比較了接受波士頓科學超聲溶栓系統或傳統機械血栓切除治療后的安全事件,為臨床提供了更多洞察。
當下,中國已成為全球健康產業增長的新引擎。特別是從衛生支出的絕對值看,過去十年中國醫療行業的高速發展對全球的貢獻舉足輕重。張珺指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潛力無限。設備和技術創新、數字醫療、生物技術的進步和監管支持等多領域的創新,共同成為中國健康產業高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放眼未來,中國醫療器械還將如何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實現持續引領?
對此,張珺也談到了自己的幾點思考:首先要加強跨界的融合,實現多方合創共贏。其次要促進人文交流,推動“在地國際化”。去年波士頓科學將美國心血管研究基金會(CRF)的血管超聲影像培訓項目首次引入中國,讓更多中國醫生實現了在本土學習國際頂尖臨床技術的愿望。此外,還要優化創業生態,利用好中國的創新人才紅利。去年波士頓科學以5億多美金入股國內先瑞達公司,不僅給予先瑞達的創新人才更多回報,也在助力先瑞達的優秀產品技術開拓全球商機。同時,中國企業出海要練就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資者,讓更多中國本土企業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讓中國的好技術服務于全球病患。
(摘自波士頓科學公眾號)